首页 > 都市言情 > 乐疯了 > 第35部分

第35部分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那一张带血的床单 性百科全书 欲望总统 代理妈咪要嫁人 馋娘子 催眠大师 妖二代的迷糊娘亲 逝爱花殇 玉骨销魂 双姝记

这些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,到公元前五世纪渐趋绝迹了。直到春秋晚期,母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“性自由”才慢慢消失。

今天,人们仍可以从《周礼》中的“中春三月,令会男女,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”设想到当时“自由时代”的盛况。

我国父权制度始于周代。从此,“性”的禁锢越演越剧,据说这是文明的结果。

孔子一句“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”将对女性的鄙视表达得淋漓尽致,几千年的“性压抑”也就浓缩在这一句不祥的话里。因此,“五四”时代的闻一多就说,“女字和奴,在上古时不但声音一样,意义也相同,本来是一个字。”他点出了“女性”在男权社会的一种真实现状。

古代把女子出嫁叫作“归”,视夫为女性的归宿;在词源上,“妇”是“服”,即“服于夫也”。至于有名的“三从四德”中的“三从”即“妇人,从人者幼从父兄,嫁从夫,夫死从子”更是将女性在裹好了手脚之外,还把思想和精神也用枷锁套了起来。

“性派对”行为者中的女性都十分痛恨这种散发着尸臭味的文化残片。在广州《女巫》杂志当编辑的陈思佳就颇为激烈地说“‘性派对’不单是颠覆个人的身体,更是对传统的男权文化恶狠狠地捅上一刀!”

尾声燃烧的文明“贞节”祭坛上的献礼

应该说,躺在男权文化祭坛的是血泪斑斑的“贞节牌”,“性派对”行为者显然将它从高堂上取下来,砸得粉碎!

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。”贞节比生命还重要。这句话判处了多少“失节”女人的死刑,让多少优秀的女性沉入屈辱的“冤河”!

有人分析说,“三代”以前是贞节观念的史前期;春秋战国为贞节的萌生期。此时,开放的性风俗被视为淫荡,尤其是女性的性自由完全被取缔,两性关系受到礼教的严厉控制。

中国先秦流传有“古婚制”,对“贞节”二字小心又小心。男女成婚必须经过六道程序纳采,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纳采,就是男方家长找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。

问名,指男方家携带礼物去女方家请问女孩子的名字与生辰八字,以便于回去在宗庙里正式占卜,看一看两个青年人的命相是不是相合。

纳吉,就是当男方在宗庙里举行的占卜得到吉兆后,备礼物遣人去女方家里报告占卜的结果,准备正式与女方联姻。

纳征,则是男方家向女方家赠送厚礼,两家正式订婚。

请期,是指男方家通过占卜订下结婚的日期,征求女方的意见。

亲迎,就是到成亲这一天,男方到女方家里迎亲。

从这个“古婚制”可以看出,婚前男女是没有见面的,所有的事都是由中间人去奔波,为的是让“贞节”在新婚之夜得到验证。

从此,“贞节”二字变得愈来愈沉重。

秦汉到隋唐以前为贞节观念的真正“确立期”。在此期间,“贞节”观念不仅问世了,而且还上升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。“忠臣”与“贞女”并称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大力整饬性道德,鼓吹“从一而终”。隋唐到清,是“贞节”观念的成熟与鼎盛期。自隋开始,就有“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”以及“立格九品妻,无得再醮”的官方要求;唐代则成为“县主有子而寡,不得再嫁”;元代更严“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,晚节不易”;明朝在此基础上,又设立了“凡妇人因夫得封者,不许再嫁”的“定式”。

至清代,则鼓吹“室女守贞”,要吹捧殉夫的“贞烈”为“仁至义尽”。

从文化生长的土壤上来看,宋代理学的兴盛是“贞节”观念获得理论支柱的重要时期。

前面讲的程伊川所谓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。

他还主张男子不能娶寡妇,“凡娶以配身者,若娶失节以配身,是己失节也。”

这样,使女子在不可“更”二夫的同时,又添了一层新的束缚——它由男性来完成。

是宋儒理学最先提出“未婚守节”的概念的。这样,使妇女提前进入“贞节”的樊笼。

而这种事,跟一些女性自身的“不觉悟”也有关即迎合男权文化,自愿成为其中的殉品。有人还用“残体自伤”的誓志行为来为“贞节”高唱赞歌呢。

例如,战国就有梁国寡妇高行,拒聘不改适,以刀割鼻明志。自此,仿效者众,周郁妻戳鼻,魏溥妻割耳,王凝妻断臂,曹文叔妻刈耳又割鼻,清人方启祥妻为表“不二”决心,竟在脸上刺下“守制”二字,使“贞节”二字带上了一股浓烈的血腥味。

正如“性派对”行为者桂妞所尖锐指出的“这些可怜的‘女英雄’只知道伤残自己,为什么不把男人的‘根’割下来呢?”

尾声燃烧的文明纹身的“荆条”

现代人“纹身”既是成人标记,又是美的需要和个性的张显,可是,当女性把“贞节”的字符用来“纹身”时,她背负的则是带刺的“荆条”,是灵魂的收缩和对男权文化的臣服。

“男子贵信,妇女贵贞。”

“贞节”成为社会公认的女性价值的核心和人品的典范,并把它提高到与男人的“诚信”一样的高度,说明女性要在这个男权社会立足,必须背负着这根“荆条”。

众所周知“信”被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人格的一种确证,三种重要品格“信、知、勇”,“信”居第一位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反复讨论了“信”,共出现“三十八”次之多。而与“信”同属一个家谱的有“忠诚”、“孝顺”和“官”等,它们都是传统的“家文化”、“孝文化”之种,是将人性束缚的“荆条”和“绳索”,它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。

有人统计与“忠诚”有关的中文单词总计103个,而英文中只有43个;与“孝顺”有关的中文词有45个,而英文中只有4个;与“官”字相关的中文词有323个,而英文中只有160个。

从这个对比中,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文化的封闭和狭窄,因为数字越大,意义越丰富,条条框框越多。

古往今来对“信”的礼赞也是浩如烟海,数不胜数。

据《晏子春秋》记载,有一回景公见晏妇老婆很丑,又很老,景公就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。晏子听了很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夫人虽然又老又丑,但她是我的结发之妻,年轻时也很漂亮,但人不能永远年轻,永远漂亮。我已享受了她的青春美貌,你今天虽然赐我美女,但我怎么能背信弃义、抛弃与我同甘共苦的老妻呢?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偷个宝宝:总裁娶一送一 让你当美食博主,你擦什么边啊! 文娱:从变形记开始的大文豪 乡村神医村长 七合七分后开始吃软饭 郡主很倾城:国师大人来接驾! 特战兵之雏鹰展翅 我的憨憨小女友 摊牌了我是首富之子 典藏华夏:开局五问秦始皇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